幼儿园数学思维游戏培训心得

  • 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践体会

    把花玻璃涂上水即可。你可以先做个试验看一下,效果很不错。

  •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题培训心得

    内容来自用户:仙人指路

    苏州之行带给我的几点思考
    2015年6月,在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前往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市,参加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题培训。一踏上姑苏大地,便迎来了阵阵雷雨,但这样的天气丝毫挡不住老师们学习的热情。短短四天时间,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一、对“课程游戏化”的再认识。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落实“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排除了一切小学化、成人化的现象,但不是说给幼儿园的课程贴上一个游戏化的标签,或者是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通过苏州园区幼教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陈建华老师的介绍,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游戏化”的意图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师建设水平,提升课程实践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我们理解的“课程游戏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更新教育理念开始,从本园实际出发,落实《指南》,整体考虑内容、资源、活动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让课程更加适合我园幼儿,贴近他们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学习特点,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加生动、丰富、有趣、有效,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在平时幼儿自由游戏时间得到保证的基础上,还要把游戏精神落实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三、对“课

  • 如何利用数学游戏促进幼儿思维成长

    一、游戏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游戏的定义
    (二)游戏的属性
    (三)游戏的功能
    迄今为止,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下列属性和
    特点:
    ①.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1.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2.游戏总是伴随有愉悦的情绪
    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3.游戏无强制的目的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
    幼儿根据物体的某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例如: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迫切的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
    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二)幼儿数学教
    育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在玩游戏“开商店”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三)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总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幼儿教育天地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促使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迫害”着我们的幼儿;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望、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都失去了人本质的人文化 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幼儿教育更应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一门功利性的技术,而是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
    幼儿与教师、幼儿于幼儿之间的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习,在喜悦中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玩”中孩子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在主动探索中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①幼儿数学教育的综合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 ”,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止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②幼儿数学教育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真正符合
    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游戏中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 .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一)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②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
    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
    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
    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 、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二)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①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
    目前在我国,通常将幼儿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1.以发展幼儿的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等.
    2.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游戏.如:智力拼图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等.
    3.娱乐性游戏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有愕然顺序排好.此有戏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
    ②创设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 .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
    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③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
    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 .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的满足于幼儿的智力,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④发挥教师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 .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 、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
    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②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
    ③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 、符合幼儿兴趣、及
    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 学习《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后的心得或启示有哪些

    要区别腰痛的来源是在腰的本身还是在腰以外其它部位,腰痛的分类首先要分为非脊柱性腰痛和脊柱性腰痛。
    1、非脊柱性腰痛:非脊柱性腰痛或称症候性腰痛,即腰痛仅属于一个症状,正像头痛一样,并非全是颅内有病所引起。例如泌尿生殖系疾病或神经衰弱引起的腰痛,就是属于症候性的。这类的腰痛在诊断时也容易判定,它的特点是腰的功能活动完全正常。这与下述脊柱性腰痛时腰有活动障碍有明显区别。在查体时不但腰的灵活性立即被看出,而且压痛点也不明显或不固定,或者有广泛性、均等性压痛,这都是症候性腰痛的特点。所以按此分类法,经过简单查体就可知道腰痛是来源于脊柱或非脊柱。但有一项需要说明,脊柱的先天畸形,例如峡部不连,虽属于脊柱性腰痛,按理应该有腰活动障碍。实际先天畸形虽属于器质性疾病,但早期多无活动障碍,可能因自幼年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其压痛点比较固定也比较明显,这一点和前述症候性腰痛是有区别的。
    2、脊柱性腰痛:脊柱性腰痛亦称器质性腰痛,也就是脊柱的骨、关节或其它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的腰痛。这种腰痛,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障碍和固定压痛点。在临床诊断时,如果已找出初步线索是属于脊柱性腰痛。要进一步找出病灶的具体部位,比如在骨组织中又分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等部位的病变。腰部软组织又分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腰背筋膜等等。

  • 幼儿园培训阅读和数学的心得怎么写

    我通过一学期的业务理论学习,逐渐感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现就个人的学习经过,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幼儿教育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机会与条件,通过幼儿自主的创设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着重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力求在幼儿的启蒙阶段为他们作好铺垫,充分发觉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今后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并灵活地执行。最后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保教相结合的原则,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保教结合的原则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与其它教育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显示出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独特性。所以,我更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观摩,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